版次:05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1年07月29日
■ 崔宝军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实现了从量的累积到质的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08.7亿元;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三、二”到“一、二、三”,再到“二、一、三”,最后到 “三、二、一”的转型, 现代产业结构格局形成。
产业结构多次转型
在过去70多年的经济建设期间,宁波产业结构历经多次转型。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进而向绿色都市农业发展的跨越,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74.1%下降至2020年的2.7%;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担当着主引擎角色,实现了从“三根半烟囱(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民族工业象征企业:宁波和丰纱厂、永耀电力公司、太丰面粉厂和时开时停的通利源榨油厂)”到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9.7%上升至2020年的45.9%;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大跨越,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16.2%上升至2020年的51.4%。宁波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呈 “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格局。
结构优化特点鲜明
宁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遵循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源泉。宁波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放起步早,经济外向度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宁波是二十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较早把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夯实产业升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与市场互相促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柱。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宁波产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宁波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都实现了较好的优化升级。
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改革开放后,宁波坚决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较早推进并初步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借国企改革东风,主动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抓住开放先机,大力吸引外资外企来宁波投资发展,激发国企、民企和外企等三大市场主体活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升级三项建议
宁波产业结构“三、二、一”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产业总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优化升级仍具潜力。因此,要加快产业转型、产业融合、产业分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宁波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服务业倍增发展等行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协同优化。宁波要加快制造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渗透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延伸融合,促进宁波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城、产教、技术服务与制造服务等重组融合,促进宁波产业融合优化。
加快产业分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内生优化。宁波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分化发展,加快在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链条、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多方面分化,促进产业结构内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