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槐花饭 2025年05月13日 中国信息报

  ■ 刘蕴

  “五一”假期回老家,正逢槐树花期。一走进村子,空气中淡淡的清香随风而来,那种穿透心肺的清香和在微风里频频点头的洁白如玉的槐花好像在提醒我们:该吃槐花饭了!

  老家多枣树和槐树,枣树是一种经济树种,村民精心栽培,细心管护;而槐树是自然生长的,没有人管护,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在家乡随处可见。每年的农历4月份,家乡的槐花便会如期绽放。那洁白如雪的花朵,挂满了枝头,一串串、一簇簇,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

  如果仔细区分,家乡的槐树是有两个品种的,一种是“洋槐”,一种是“国槐”。据考证,“洋槐”是一种“舶来品”,原产于北美洲,清光绪三年引进中国,枝条带着刺,每年农历4月前后开花,花色洁白,淡雅清香,沁人心脾。而“国槐”则是地地道道的国货,枝条不带刺,农历6月前后开花,开花如黄米,家乡人称之为“槐米”,可以入药。显然,可以生吃或蒸槐花饭的是“洋槐花”。

  今年的洋槐开花似乎较往年早了些,4月未半,槐花就在繁盛的树叶间星星点点冒了出来。起初,是带些浅绿色的花骨朵,春风轻拂,渐渐开出了一串串洁白的小花,低垂着,宛如串好的风铃,在阳光下愈发白嫩,清新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被风吹向远方。正如古诗所写:“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儿时,每到槐花盛开,母亲就会带上父亲专门用来修剪枣树的“镰铲”(是一种既能戳砍又能勾拽的工具),拎着一个大塑料袋,招呼着孩子们一起去摘槐花。到了槐树下,瞅准槐花繁密的枝条用镰铲一砍一拽,整支槐花就掉下来了,据说这样并不会影响槐树生长。这时,大家就聚拢过来捋槐花,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袋。

  摘好槐花回到家里,母亲就要开始蒸槐花饭了,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只见母亲先将夹杂其间的碎叶挑出,将捋下的花瓣放在荆条编织的筛子里,然后用水泡洗,反复多次后捞出控水,控干水的槐花放在一个盆里,加入面粉、盐、五香粉,揉搓均匀静置。烧一锅开水,水开在锅上放蒸屉,把拌上面粉和香料的槐花撒在蒸屉上,盖上锅盖,焖蒸15分钟后出锅。这时撒一撮熟芝麻,再来一筷头油辣子,滴几滴颇具灵魂的香醋,用筷子一拧一拌,一碗清淡幽香的槐花饭就做好了。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来上一口,辣椒的热烈和槐花的清甜浑然融合,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风卷残云般吃完一碗槐花饭,就像圆满了一个小心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槐花曾让乡亲们充饥,而今,处于物资充裕的盛世之年,生活中的美食实在太多了,可让人念念不忘的,总是那些不起眼的家常味儿,带着妈妈的味道。与其说是“忆苦思甜”或“尝鲜”,不如说是对家的眷恋,对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的怀念。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吕梁调查队)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