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这记账啊,容不得半点马虎” 2025年05月08日 中国信息报

  ■ 牟雯波 刘旭

  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箐口村,有一条隐匿于宁静而偏远山间的茶马古道,这里曾是马帮驮着茶叶、盐巴等物资穿梭于山川之间的重要通道,岁月虽已远去,但往昔的喧嚣仿佛仍在空气中回荡。在这悠悠古道之上,同样镌刻着一段段诚信的印记,它们与斑驳的石板路、古老的砖墙一起,诉说着岁月里永不褪色的坚守。

  72岁的张富华就住在这茶马古道旁那座质朴的老房子里,他身子骨硬朗,一头花白的头发根根直立,仿佛在倔强地与岁月抗衡。他脸上刻满皱纹,那是时光与生活精心雕琢的痕迹,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透着股与生俱来的直爽劲儿,说起话来嗓门洪亮,爽朗的笑声能瞬间感染整个小巷。平日工作,他就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实诚人。

  当辅助调查员胡昌宣告知张大爷,他第二次被抽中参与记账调查工作时,张富华先是眼睛一亮,紧接着嘴角上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哟,又抽中我啦!”他的声音里满是惊喜与期待,思绪瞬间飘回到1998年开始的第一次记账经历。

  那时候,村里刚推行记账,大伙都觉得新鲜又陌生。他从村委会领回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封皮是朴素的牛皮纸,纸张泛黄且粗糙。记账工具也简单,就是一支用了很久、笔尖都有些分叉的钢笔。每次记账,他就坐在院子里那张摇摇晃晃的小板凳上,身旁是刚从田间劳作回来、沾满泥土的锄头。他皱着眉头,努力回忆当天的收支,嘴里还不时念叨着:“今天去镇上卖了两筐自家种的菜,好像是卖了……12块钱,对,就是12块钱。”接着,就在本子上认认真真地写下“卖菜,12元”。哪怕旁人打趣他,记这没什么用,他也从不敷衍,他深知这是一项严肃的任务,必须如实记录。要是遇到不确定的收支,他还会特意跑去相关地方核实,确保记录的每一笔都真实可靠。

  如今,时代不同了,记账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详细记录每一笔开销的用途、时间、金额。但张富华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既然国家抽中了我,就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绝不能敷衍塞责。他用那粗糙得满是老茧的大手握着笔,在账本上一笔一画地记录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拉着小胡询问。

  这天,张富华去超市采购牛奶。结账时,他仔细核对小票上的单价和总价。回家后,对照规范格式将记录誊写到专用记账本。笔尖沙沙划过纸面,终于在“支出”栏填好每一项信息,张富华满意地摘下眼镜:“数据真实,心里才踏实。”

  每天傍晚,忙完一天的农活,他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水,就迫不及待地坐在那张老旧的木桌前,仔仔细细地记录着一天的开销。一笔一笔,他都写得工工整整,还会在旁边用小字备注一些特殊情况。等小胡再次上门走访,张富华满脸自豪地把账本递给小胡,笑着说:“娃,你瞅瞅,我现在记账可从没出过错。在严格要求下,我把家里的收支都摸得透透的,也更知道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有多大变化了。关键是,每一笔账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掺一点假。”

  小胡翻开账本,只见上面的字迹虽有些歪扭,可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条理分明,各项信息完整无误。

  小胡夸赞道:“张爷爷,您现在记账可太厉害了。”

  张富华微微一笑:“咱做人,就得诚实守信,这记账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初记账的新奇尝试,到如今的积极主动,张富华在记账的过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他那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记账工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敬佩。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