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两大政策转变重塑中国经济增长动能 2025年04月07日 中国信息报

  ■ 沈建光

  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国内宏观政策取向呈现出两大积极转变,即财政政策明显加力和政策重心转向提振消费。在此带动下,2025年初,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零售、投资等数据出现回暖,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前两月经济运行态势向新向好。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去年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台,推动中国经济出现改善。在我们看来,国内宏观政策出现两大积极转变:

  转变之一:财政政策明显加力。在去年四季度一揽子化债政策的基础上,2025年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官方赤字率首次达到4%。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创近年来新高。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发生重要转变,不再囿于已经过时的3%赤字率“红线”,而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

  二是广义赤字率接近10%。2025年拟发行特别国债1.8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特别国债5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均为历史新高。据估算,2025年广义赤字率高达9.8%,仅次于2020年的10.6%。

  三是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4%,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3.1%,合计得到广义财政预算支出增速达到9.3%,大幅高于去年的2.7%。

  四是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三大民生领域的支出增速分别为6.1%、4.7%和5.0%,均高于总体4.4%的增速,体现财政政策强化民生导向。

  转折之二:政策重心转向提振消费。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放在了下一年重点任务的首位,标志着政策重心转向消费。2025年以来,多项促消费政策措施出台:

  首先,中央财政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较去年的1500亿元翻倍,有望在短期内支撑消费增长。如果这一规模不够,预计年内还有进一步加力扩围的空间。

  其次,强调惠民生与促消费联动,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加紧制定育儿补贴政策,旨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刺激消费。

  再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提出八大行动、30项具体要求。其中,“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等举措引发社会关注。

  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延续改善势头

  2025年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势头,其中消费、投资、市场预期均有好转。

  首先,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消费温和回暖。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高于去年12月的3.7%,也高于去年全年的3.5%。伴随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26.2%)、文化办公用品类(21.8%)、家具类(1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0.9%)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今年新纳入以旧换新范围的通讯器材类(手机等)表现最为亮眼。

  如果把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分为以旧换新和非以旧换新两大类,可以发现,去年9月份以后,以旧换新品类(剔除占比过大的汽车)增速确实明显走强。2025年1-2月,非以旧换新品类(含餐饮)零售同比也出现明显回升,释放消费恢复的积极信号,后续重点关注这一趋势能否延续。

  其次,基建和制造业驱动投资增速回升。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高于去年全年的3.2%,主要受到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动。

  得益于财政资金拨付较快、重大项目陆续开工等因素,1-2月,广义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达到10.0%。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持续高增(25.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也有明显改善(8.5%)。

  同期,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0%,保持较快增速。一方面,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0%,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2.3%。另一方面,伴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9%。其中,运输设备、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3%、27.0%。

  再次,科技创新领域突破推动市场预期改善。年初以来,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再加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释放积极信号,市场情绪显著好转。春节过后,A股市场整体呈现上涨态势。同时,经营主体预期也有所改善,3月份制造业PMI升至近一年来新高(50.5%)。

  市场预期改善有助于推动经济回暖。一方面,股票市场上涨能够通过正向财富效应提振居民消费。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领域进展叠加市场主体预期好转也使得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扩大资本开支。

  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前景可期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需求偏弱等问题尚待有效化解。尽管中国经济平稳开局,但要想保持当前的回升势头,还需应对好以下内外部挑战。

  从外部看,受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标普500指数较历史高点跌幅一度超过10%;亚太、欧洲股市出现下跌,其中日本、德国两大依赖汽车产业经济体的股市大幅调整。随着所谓的“对等关税”落地,预计全球金融市场将受到关税幅度、目标国家和行业、贸易伙伴反制措施等影响而剧烈波动。尽管前两个月中国出口环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比回落主要受春节因素扰动),但随着关税影响逐步显现,二季度之后出口下行压力或加大,这也将对经济前景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从内部看,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消费动力偏弱。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以旧换新“先支持”与“后支持”品类表现分化:今年新增的通讯器材类零售增速大幅抬升,而去年开始支持的汽车、家电零售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民间投资乏力。年初投资回暖主要还是受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信心改善还需时间,营商环境、投资回报率、外部环境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应对上述内外部困难挑战,实现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当务之急,抓住经济回升时机,通过财政、货币、改革“三策联动”,短期可稳增长、扩内需,长期能优化结构、增强动能。只要全国上下坚定信心、苦干实干,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作者系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