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反映居民生活成本变化的关键指标,其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进一步做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可以从样本维护、民生商品价格跟踪、数据分析解读三个环节加大力度。
动态维护调查样本
保障数据真实准确
随着市场消费环境的不断变化,商品与服务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确保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成为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及时对调查样本进行梳理维护,是保障调查样本紧密贴合消费市场实际,精准反映消费市场价格的根基。
对关停并转调查网点,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选取布局合理、经营品种齐全、市场销售份额大的网点进行替换。比如,原有的一家综合性超市调查网点因经营策略调整关闭后,多方考察选定一家在新城区位置优越、涵盖各类生活用品的大型超市作为替代,确保数据采集在区域和商品类别上的连续性与代表性。
对停产、淘汰、断档规格品,要认真深入市场调研,挑选市场销售份额大、生产销售前景较好的合格产品进行替换。以食品类调查为例,某种传统饼干因生产工艺落后逐渐退出市场,迅速选取一款在当地销量大、市场认可度高的新型饼干作为替代规格品,保证调查数据精准反映消费市场价格实情。
及时跟踪民生价格
助力精准调控施策
受自然灾害、节假日等特殊因素影响,民生商品价格容易波动,这时候要灵活调整并加大对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的调查频次,及时掌握特殊时期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变化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保供稳价措施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助力政府精准调控市场,稳定物价水平。
在流感高发期,药品价格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要及时深入医院、药店,持续跟踪调查相关商品价格,准确反映价格变化对市场供需的影响。遇到雨雪冰冻天气或节假日,畜肉、蔬菜、水果等商品价格往往会出现波动,要第一时间深入集贸市场,通过每日或隔日调查,详细记录价格变化情况,形成完整价格数据链条。在此基础上,及时分析预测价格走势,研判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并向相关部门发出预测预警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深入分析解读数据
引导社会合理预期
CPI是反映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在获取数据后,要充分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原因和市场价格波动规律,认真分析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充分发挥统计服务职能。例如,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阶段,医疗服务价格快速攀升,为了解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CPI和居民就医的影响情况,要立即组织开展调研,认真分析调研结果并撰写报告。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积极引导社会预期,使公众对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促进医疗服务价格供给侧改革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