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欢
自我离开老家县城来到泉州求学和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匆匆岁月间,年少时光走远,城市也渐渐变了模样。
蜿蜒狭窄的街巷是泉州古城最温柔的脉络,彼时的我经常行走穿梭其中,脚下的石板路坑洼不平,带着风雨凿刻、时光摩挲的痕迹。那时候,学校离西街和中山路都很近。西街的红瓦砖墙和燕尾屋脊略显斑驳,木质结构阁楼随处可见,沿街店铺大多是闽南老字号小吃,食物香气从清晨打开的长木门板间飘出,炊烟袅袅在其中,宛如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中山路静静伫立的南洋骑楼则像一排老照片,透过雕花窗棂仍可见古早精美工艺,昔日风华依稀可见。五金钟表、鞋帽服饰、生活日杂等店铺林立,大部分日常所需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我在这里度过了初中至高中6年的年少时光,而后再度背起行囊,奔赴新的旅程。如今,重新铺设后的石板路变得平坦整洁,修复后的骑楼泛着质朴的赭红色,许多老店铺变成了民宿、咖啡馆和文创店,历史韵味和商业元素在这里互相交融。
蟳埔村位于古刺桐港畔,默默藏在城市深处,早期鲜少为外人所知。那时候,这里的大部分村民仍过着以海为生的传统生活,用海蛎壳堆成的蚵壳厝错落有致,海边停着一艘艘渔船,风中裹着浓浓的海腥味。如今,当再次漫步在渔村中,我看见曾经坐在古厝门口,一边开海蛎一边与我们闲话家常的老阿嬷现在开起了簪花店,花瓣仿佛在她布满褶皱却依旧灵活的双手中苏醒,花香与南音交织成网,轻轻捞起漂远的时光。传统簪花手艺沉淀着岁月的温暖与美好,穿堂的海风掠过她鬓边的银丝,发髻间的四季花仿佛永不凋零。泉州的非遗文化在海的潮音里传承弘扬,为这座古城增添新的魅力,它从记忆里的旧模样,蜕变为古韵与活力交织的文化名城。
来到泉州的这二十多年间,我完成学业并步入工作岗位,时光在其中悄然生长。暮色漫过洛阳桥,古城的呼吸在红砖古厝的缝隙间,在刺桐港口的海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多年仍熠熠生辉,南音凭借独特韵律,奏响千年华章;骑楼以坚固架构,承载往昔记忆。时光不语,却默默诠释坚持的珍贵。作为统计调查工作者,我深刻领悟到,城市的发展和蜕变,都离不开专业的统计监测和统计服务。这让我联想到手工匠人,他们心无旁骛,凭借对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将心血注入一件件作品。这种纯粹的专注,正是我们在获取海量统计调查数据中所需要的态度。在匆匆流淌的岁月长河里,我们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要以只争朝夕的热忱和久久为功的坚持,行向未来。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