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春燕
在祖国广袤的版图上,齐鲁大地与雪域高原虽相隔千里,却因一颗颗热忱奉献的心紧密相连。2024年,当国家统计局发出对口援藏号召时,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统计青年王衍华主动请缨,奔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征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数字密码转化为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密钥”,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份独特的援藏答卷。
挑战高原,精准分析助决策
初上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便来了个“下马威”。即便做足了心理准备,现实的艰难还是远超他的预期。与来自日照海边低海拔的工作环境截然不同,高原低压、缺氧、空气干燥等难题接踵而至。但他积极调整状态,克服困难,展现了统计人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王衍华开启了全天候学习模式。作为综合处的一员,需要对西藏全区的经济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他开始研读统计分析、月报、公报等,认真梳理西藏经济各项指标的总量、占比、速度等,制作明细表,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以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趋势等。傍晚,他克服高原反应,挑灯夜战,一遍遍地查阅有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尽力尽快读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
王衍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他牵头起草全区月度经济运行报告,准备季度经济运行发布会的各类重要发布资料,忙碌而坚定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周末,这也使他在援藏同事中获得了“加班王”的绰号。他牵头撰写的《关于2024年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的报告》等6篇分析报告获得了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为当地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这一刻,他深刻认识到“进藏干什么”的价值所在。
下乡调研,诠释责任担当
为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区经济运行状况,摸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24年5月中旬,王衍华与领导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调研前,他把功课做足,与同事们梳理各专业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被抽取的企业名单,备注每个被检查单位情况。走访中,上听部门详陈,下赴企业深研,带着问题直击现场,察实情听诉求,询问调查对象对行业发展看法,普及惠企助企政策,做到信息收集与实情洞察的有机结合。晚上,归纳整合同类问题,与组长交流观点、补充信息,讨论调研报告的总体撰写思路。归途中,交流感悟、分类整理、标注关键词等,为写好报告做足准备。
十余天的调研行程,既充实又难忘,既紧张忙碌又意义非凡。当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受到区党委政府领导的一致肯定时,他身上的疲惫感一扫而光,回想起那些为调研奔波的日子,感到一切都变得那么值得。身为统计人,王衍华用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那是对工作的坚守,对使命的执着,在这段难忘的行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道授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责任在肩,初心如磐”。王衍华深知,援藏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输血”支持,实现本地“造血”功能的提升才是关键,他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统计干部队伍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在课题研究方面,他充分利用撰写科研课题积累研究经验,从最初的研究方向确定,到资料收集与分析,再到最终成果的报告撰写,他都倾囊相助,帮助同事理清思路,攻坚克难,使大家对课题研究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他还主笔撰写了《民主改革65周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行业中的应用——以西藏为例》等,其中,前者被《西藏经济》杂志刊发。
在全国统计建模大赛中,他积极组队,利用周末时间,与队友们一起查资料、找思路、做模型,从最初的一头雾水到渐有头绪,硬生生地蹚出了一条路,并获得了2024年(第十届)全国统计建模大赛三等奖;在青年半月讲堂上,他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在筹备全区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的过程中,从活动建议到场地布置,从设备采购到宣传资料对接,一路走来,他用热忱的态度,在每个环节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回首这一年,王衍华在雪域高原挥洒了汗水,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与珍贵的友谊。王衍华坚定地表示:“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老西藏精神’都会激励我勇毅前行。”这段经历,如同高原上炽热的阳光,照亮了他的职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