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雅琳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打通城乡户籍壁垒,鼓励全国各地人才落户。西安市常住人口由2015年的988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308万人,人口增量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88%。近期,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农村转移人口落户西安市的具体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西安市全面实现了户口由“二元化”向“一元化”的转化,但受农村三权影响,外来人口落户西安市热情不高。
落户政策助力人口流动
按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要求,西安市逐步建立起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2014年国务院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后,西安市积极调整户籍准入政策。从2015年开始,全市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类别,将全市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家庭户口”和“居民集体户口”。截至2023年底,西安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人数为162.6万人。2023年西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户籍管理工作的通知》,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利企落户政策。在“其他非户籍人口落户”中,为进城务工的普通劳动者专门设置了三环以内“3年社保+3年居住证”、三环以外“1年社保+1年居住证”的兜底性落户政策。
为让服务高效便民,西安多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帮助外来人口及时快捷办理相关手续。一方面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信息在全省实现共享、互认。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就可以申领居住证。另一方面加强网上流转,简化办理程序。在户政服务工作中强化网上查询、内部流转,让群众少跑路,减少审批证明。实现部分户籍便民业务的“一站式”办理,兑现了“群众跑一次”的承诺,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提供最大便利和支持。此外,持续做好户口迁移“跨省通办”服务工作。
农村三权影响落户意愿
随着城乡二元化壁垒的消除,城乡间人员流动变得更为便捷,外地农村户籍人员在西安工作生活享受同等待遇,因此落户意愿不高。2024年农民工市民化调查结果显示,西安810户进城农民工中,八成以上人员没有明确落户意愿,其中54.6%的农民工无意愿将户口迁到城镇,32.2%的农民工表示不确定。其中不愿意或不确定落户城镇的原因中,“担心农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权益受损”占比29.8%,“乡土情怀难以割舍”占比21.6%,“城镇户口吸引力不够,农村户口升值空间大”占比28.4%,“不具备落户条件”占比5.4%。
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农村三权权益如何处理是许多农民工关切的问题,也是影响落户意愿的重要考量因素。问及“如果进城定居希望如何处置承包地”时,53.1%的受访者选择“自家耕种”,35.5%的受访者选择“有偿流转”。问及“希望如何处理宅基地”时,93.7%的受访者选择“保留”,5.8%的受访者选择“有偿转让或退出”。问及“希望如何处置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时,89.4%的受访者选择“保留”,10.0%的受访者选择“有偿转让”。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目前户籍制度对生活没有任何限制,不需要落户城镇也能过上好日子。由于农村三权权益的存在,大家普遍认为农村户籍更“值钱”。受访对象洛南县何某在西安工作10年,工作后把户口迁入西安市碑林区,后经了解,作为独生女,她户口迁走后将丧失宅基地继承权,于是两年前又将户口转回了原籍。
子女教育成为落户主因
近年来,西安市积极作为,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切实保障了农村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权益。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严格遵循“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由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顺利入学。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户籍人员,为使子女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升学考试中更具竞争力,选择购置学区房并落户西安。
调研发现,目前多数外出农民工选择夫妻双方保留一人为农村户籍,另外一人带孩子在城区落户,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既能保障“农村三权”,又能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如受访对象长安区的何女士家中以种植果树为主,其宅基地在未迁户口的家人名下,为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小学,在城区购置房产并落户。
调研显示,农民工目前在城镇定居的主要障碍,集中在“收入低”和“住房贵”两方面,有53.7%的受访者反映“收入低”,53.0%的受访者反映“住房贵”,21.4%的受访者反映“子女入学升学难”。如受访对象长安区李某表示住房是进城务工的最大难题,农民工大多从事餐饮、建筑、家政等服务行业,工作稳定性差,收入有限,但房价和租金普遍较高,购买房屋压力过大,不能承受,大部分人都有挣了钱回老家生活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