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母亲的白粿 2025年01月23日 中国信息报

  ■ 谢婷

  “婷姐,你帮我看看,农村居民用自产大米制作白粿,每月消费量要记‘自产自用白粿’吗?”同事小林拿着《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调查员手册》,边翻边走过来问道。我和她一边翻看着记账项目解释,一边探讨着应该登记的项目,而关于白粿的回忆也渐渐浮现……

  白粿是福建特有的冬季食物。在我的家乡,白粿的吃法却也与他处不同。它是可以作为小吃,像糍粑一样在街上售卖的。印象当中,入冬时节,街上就有小贩慢慢蹬着三轮车,车后座上放着一个大木桶,一边骑一边发出长长的嘶喊:“‘敲八狗……’(建瓯方言:热白粿)”。每听到这个声音,我的耳朵就支棱起来,口水馋得快流下来。那时虽然不宽裕,但母亲看到我的馋样,总是会从口袋中掏出点零钱,为我买上一根。只见小贩掀开木桶盖,暖暖的热气就从大木桶内冒了出来,小贩从码放整齐的白粿中挑选出一根,拿塑料袋一套,递给我。我接过白粿,热乎乎像暖手宝一样,咬一口软糯弹牙,在细细咀嚼后感受到它绵密的韧劲和淡淡的甜味。

  白粿除了可以作为节令特色小吃外,也是普通人家冬季里钟爱的家常主食。而母亲的煮白粿,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锅清水,切进白粿,再切一大棵青菜,汤滚后,舀一勺猪油,倒点家中自酿的红酒,不用起锅,就着锅舀来吃,吃得方便却也暖心暖肺。待到家中条件好了,母亲在煮白粿里放的食材也越加丰富,加入了很多豪华的配料:肉片、鱼干、虾米……在这肃杀的冬日,一碗滚烫浓稠的煮白粿让我尝出了幸福的滋味。也许,这就是母亲的味道吧!

  家乡年夜饭的饭桌上,白粿又换了一种形式闪亮登场——炒白粿。巧手的母亲,为了犒劳家人一年来的辛劳,早就提前购买了白粿,把它们浸泡在盛满清水的桶中。除夕这天,母亲取出白粿,将它们切成厚度均匀的细条薄片,再配上准备好的五花肉丁、泡发的干香菇丝和切好的韭菜段,炒白粿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只见母亲先是大火下油锅,把五花肉丁炒出香油,再倒入干香菇、韭菜段和白粿条,大火猛炒、加盐添味、料酒增香。在热油的助力下,锅铲的翻炒中,原本雪白的白粿呈现出焦黄的颜色,不一会儿,整个厨房就弥漫着炒白粿的香味。等热气腾腾的炒白粿端上桌,年夜饭的主食就有了着落。炒白粿味道,那是没话说的,但是比炒白粿更好吃的却是它的锅巴,所有的调料都凝结在薄薄的脆片里,不仅闻起来顶顶香,咬一口嘎嘣脆,尝一口能让人把舌头吞进肚子里……

  时光流转,现在想想,什么“敲八狗”“煮白粿”“炒白粿”,都不过是简单而普通的东西,但是却能让我魂牵梦萦几十年。也许是因为有回忆在,有母亲的味道在,才让普通的东西在记忆中让自己念念不忘,觉得弥足珍贵。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