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张华文 周晓冬 方淑姝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西部,属于浙南山区一部分,当地杨梅种植非常出名,其个头大小宛若乒乓球,有“中国杨梅之乡”的美誉。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地区,当地杨梅种植在富农增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眼下正值收获季,今年杨梅产量如何?价格如何?梅农增收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一行赴仙居县进行样本户走访。
农民的“致富果”
车行在仙居境内的高速路上,两旁山坡上遍植一簇簇球状的杨梅树,翠叶掩映着小小红果,这便是当地农民可亲可爱的“致富果”。
刚到横溪镇坎头村,车子就被堵在了村口。眼前便是坎头村的杨梅市集,一框框又大又黑红的杨梅被农户摆在路的两旁,市集上人来车往,好不热闹。调研组一行在村支部书记杨卫光陪同下,来到了住户调查记账户王焕平家中。
王焕平家堂屋很大,他正忙着将新鲜的杨梅装箱。颗粒装的、篮装的、盒装的,分装好的杨梅整整齐齐排在堂屋一侧。堂屋墙上挂着“仙居县逸客农场”营业执照,旁边还摆放着“守信经营承诺单位”“浙江省消费者金承诺诚信果蔬食品”等牌子。
“我家有18亩杨梅,种的是东魁杨梅和荸荠杨梅两个品种。”王焕平一边介绍,一边提来两篮子杨梅招呼大家尝鲜。“其中,大棚杨梅有8亩,每年2月就开花了,5月底果子开始成熟,大棚杨梅和露天杨梅加起来采摘期能有个把月左右。”
“杨梅生长期这么短,劳动量又那么大,忙得过来吗?”台州调查队队长洪昌庆询问道。
“像施肥、修枝、疏果、采摘什么的,主要是我来管。女儿还在上学,儿子儿媳帮着上网卖杨梅。”王焕平说,今年行情还不错,大棚杨梅能卖100多元1斤,还供不应求。
看着堂屋一角桌上摆放的台式电脑,村支书杨卫光在一旁插话道:“现在都是60、70后种杨梅,80、90后卖杨梅”。
“杨梅种植销售也就忙三四个月,其他时间是不是可以歇下来?”洪昌庆又问。“上半年是比较忙,下半年空闲时我也开货车拉货,再赚些外快。”王焕平边搓手边憨憨笑道。
另一位记账户王森水也赶来了,他皮肤黝黑,坐一旁很少说话,但脸上总挂着笑容。洪昌庆转过头问他:“你家今年收入怎么样?”
“我家也种了12亩,共193株。其中,大棚杨梅3亩42株,以东魁杨梅为主。”王森水答道,“去年大棚管理没经验,杨梅果子小,价格不高。今年掌握了技术,大杨梅一颗30多克,15颗左右的杨梅就有1斤了,卖得很好,预计收入是去年的3倍。”
“那这些收入你每笔都记账了吗?”
“记下了。每一笔都记下了,养成习惯了。你看,昨天杨梅卖了2万元。”王森水边说边打开记账页面给大家看。
手机上“种”杨梅
说到大棚杨梅的种植,王焕平向调研组展示了他的“神器”——装了大棚管控软件的手机,上面有每个大棚天窗和卷膜器的控制开关。
“大棚杨梅温度、湿度有保障,不受天气影响,品质有保障,管理和采摘起来还很方便。”王焕平介绍说,只要点击手机上红色的“天窗开”按钮,顶部的塑料膜就会缓缓打开,“平时设置好杨梅喜好的温度湿度,这些薄膜就能自动调节开合和喷水”。
“仙居杨梅的管理很精细的,一个枝头只留一个果子,所以杨梅养分足、个头大、口感好”。杨卫光不仅是村支部书记,还是仙居县杨梅协会监事长。他介绍说,“目前我们村有3000亩杨梅,高级技师1人、技术员10多人,单杨梅种植一项,户均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
而大棚杨梅在坎头村普及也是有故事的。那是在2020年,外村人老娄在坎头村承包了15亩杨梅,第一个建起了大棚。不过,大棚杨梅需要人工授粉,当时由于技术掌握还不够到位,授粉时温度太高,导致当年杨梅果子少,第一年收入仅有60万元。但第二年,杨梅收入就有300万元,第三年收入也在250万元左右。
“正是看到收益这么好,去年我家也盖起了大棚。”王焕平说,大棚杨梅比露天杨梅成熟时间早半个月,这样就可以提前上市,卖个好价。
大棚造价大约12万元/亩,王焕平表示,“由于政府每亩补贴3万元,自己实际才负担9万元。按眼下大棚杨梅收益情况,1年就能收回成本”。
“政府每年还组织我们参加杨梅技术培训。”王焕平说,“现在我们不仅可以用手机种杨梅,还可以用‘亲农在线’在手机上卖杨梅。其他像招工、申请补贴、寄快递什么,也都能用它办,还可以开发票。”
齐心协力护品牌
仙居主要的杨梅品种是东魁杨梅和荸荠杨梅,其中东魁杨梅原产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东岙村,因其果大、汁多、味浓深受消费者喜欢,成了仙居杨梅的主栽品种。
“杨梅树是宝贝,除虫主要用杀虫灯物理捕杀为主,很少用农药。用药也是统一用生物农药,并且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完成喷打。而且,杨梅出场前也要经过严格检测,确保无任何农药残留才可以出售。”杨卫光说,一旦发现农户违规擅自使用农药,就会直接打掉果树上的杨梅,“我们所有农民都自发地保护自己的招牌”。
“把农户家杨梅打掉农户会愿意吗?这个事情有发生过吗?”洪昌庆问道。
“当然要打掉,否则就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且都是话讲在前的。以前有发生过,这几年都没有了。”总在一旁憨笑不语的王森水,这时候认真地插话道。
“仙居本地杨梅成熟前,会有一些外地杨梅在高速出口等地售卖,县里允许他们卖,但必须标明原产地”。杨卫光说,这是出于维护仙居杨梅品牌的考虑。
据陪同调研的仙居县统计局局长杨秀伟介绍,经过近30年的培育,“仙居杨梅”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品牌价值达到26亿元,是中国驰名商标。县里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杨梅产业发展,并与省农科院、湘湖实验室合作建立杨梅研究中心,开展杨梅设施栽培、保鲜、深加工等技术突破性研究。去年,“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还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仙居县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全县梅农有3.15万户、10万余人,杨梅无疑是当地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杨秀伟说,对于仙居梅农来说,杨梅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既带来可观收入,也有着生活的“甜蜜”,是大家迈向共同富裕的幸福果。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离开仙居的路上,雨中的这座烟霞之城更显魅力。小小的杨梅凝聚了仙居人的心血,在做大做强杨梅产业的征程上仙居人从未停止步伐。谈及此次访户之行的印象和感受,洪昌庆和其他组员都有这样的共识——“未来,仙居杨梅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仙居梅农脚下的致富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