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睿 冷丁
四川省雅安市素有川西咽喉、民族走廊之称,辖区内有彝、臧、羌、回、蒙等41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8万人,主要集中在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和宝兴县。近期,国家统计局雅安调查队组织开展对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情况的专题调查,了解雅安市民族地区劳动力具体转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雅安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因地制宜、措施有力,转移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劳务收入稳步增加,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完善就业机制
劳动力转移稳量
雅安市建立了县级国有劳务公司、乡镇(街道)劳务专业合作社、村(社区)和劳务经纪人为主体的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县、乡、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站)为平台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和脱贫群体重点帮扶体系,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帮扶。
同时,突出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区域协调联动等在拓宽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上的作用。从调查结果看,2020-2023年,雅安民族地区(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和宝兴县)劳动力转移规模总体平稳,分别为14.28万、14.73万、14.80万和14.83万人,在农村总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转移人数呈稳定上升之势。
优化经济社会结构
劳动力转移提质
在“稳就业”等大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和总体经济的向好发展下,雅安市经济社会结构持续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善。
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低技能向高技能转变。石棉县2014年组织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中,少数民族占比仅不到10%,而2022年少数民族参与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占比达到了20%以上,技能覆盖面也日益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形势逐步向好。如石棉县王岗坪彝族乡与王岗坪景区合作,解决了部分少数民族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
突出就业地域性特征
劳动力转移增效
民族地区乡(镇)以及村的发展程度各有差异,尤其是产业发展方向各有不同,雅安市充分利用这一差异,打造不同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特色。如在汉源县永利彝族乡,扎根本地高质量高山蔬菜产业和古路村网红经济,吸纳本地转移就业劳动力,附近村镇近80%的劳动力选择在自身熟悉,文化程度、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农业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上就近务工;荥经县民建乡受制于本地区无特色产业,并且本地企业规模较小等因素,得益于近郊乡镇交通便利、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等因素,超过40%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
从就业务工的主要原因看,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据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经济收入,84%的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重视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