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故土情 2023年10月24日 中国信息报

  ■ 明召

  农历九月,秋景渐佳。风过时,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仿佛感受到故土的风行走千里,捎来亲人思念的讯息,掺杂有故乡泥土的味道。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泥土的重要性对当时的乡民来说不言而喻:砖头是泥土烧制的,农家院中的土坯房是泥土做的,邻里之间的分界线是泥土垒砌的围墙,屋子内的地面尽是夯实的泥土。

  那时候,“灰头土脸”与“蓬头垢面”是幼年的我最熟悉的成语,常出现在我父母及邻居口中。我和邻家小孩儿一起,把自家或邻家挖院中的泥土,浇水和稀泥,用泥捏成造型如坦克、蛇、大象、老鼠等模样的玩意儿。弄得满手都是泥土,间或揉揉眼,挠挠脸,碰碰头发,衣服上抹一抹,满脸满身都是脏兮兮的。

  不过,在当时的孩子们眼中,泥土是干净的,自然,这满身的泥污也都是“干净”的。可大人们却不这么想,或因给他们平白无故增添了劳作负担——为孩子们洗衣服洗澡。我们免不了挨顿骂,所受的评价经常是“灰头土脸”“蓬头垢面”。

  那时候,“南水北调”工程还在项目研究阶段,水利设施如田间机井之类的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规模普及,大多数村民都是靠天吃饭。一旦遇到旱情,不仅各家各户日夜盼着下雨,还会有人组织村民“拜龙王”祈雨,更多的则是自己拉着装有铁质大水桶的架子车四处拉水去田间浇地抗旱。在这个过程中,老一代人逐渐对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如树木般世代扎根在同一个地方。

  我清晰记得小时候村子内热闹的景象,大事小情、走乡串户,处处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乡音乡恩乡情,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大家世世代代依靠泥土而生,亲朋故旧,祖祖辈辈的故事,都离不开故乡的泥土。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渐渐地,一些乡亲开始到沿海地区务工,或响应国家号召走向西部,参与到“西部大开发”之中。更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后来“求学在外”。尽管故乡不复往日热闹,但居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村内已经用上了“南水北调”的水,机井也多了起来,耕种收都已实现机械化。

  坐在办公室内忙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我看着窗外落叶随着秋风舞,想着家乡还等待在老地方,如慈母心念游子,忽然想起一首歌:我爱你,就像风走了千万里,从不问归期。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