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防暑方式的变迁 2023年08月10日 中国信息报

  ■ 纪习尚

  七八两月间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不过,即便是摄氏40度的高温,放在现在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一头扎进空调房中,就可以把热浪隔在玻璃窗外。今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生活方式:办公室、居所、上下班的通勤车辆中,几乎都装有空调。但你知道吗,在四十年前,这些还被看做是难以企及的奢侈享受,大多数老百姓的夏天,只能和蒲扇、电风扇,以及凉席相伴。

  前几天,在单位的图书室里,发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南京市国民经济及社会统计资料》《南京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翻动着略微发黄的纸页,看着那些熟悉的夏令商品名称,一部南京居民“防暑方式变迁史”仿佛在我面前展开。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古代,夏天的防暑小妙招就是一把蒲葵叶制成的扇子,普通百姓如此,公子王孙也是如此。如果实在不想自己摇扇子,还可以花钱雇别人为你摇扇,抗战时期的重庆茶馆里,就有专门为客人扇扇子的穷苦孩童,为客人摇扇一小时,可获400文的收入。20世纪初,随着电气事业的发展,电力驱动的电风扇出现在中国,但售价昂贵,比如1913年北洋铁工厂出品的“电气风扇”,价格高达每台30元,相当于普通人半年的伙食费。所以,那时只有极少数中国家庭能够拥有它,大多数人只能“望风兴叹”。

  电风扇的普及,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1983年的《南京市国民经济及社会统计资料》显示,南京每百户职工家庭拥有电风扇88.5台,每百户农民家庭则只有7台,一部分人仍然要靠手摇扇子度过炎炎夏日。当时中国的制造业还在起步阶段,工业品的价格相对于居民收入来说比较贵。根据《江苏省物价统计资料(1950-2000)》,这时候电风扇不便宜,南京市场上一台落地电风扇平均为105元,超过一名职工2个多月的收入。10年后的1993年,南京每百户城市家庭电风扇拥有量达到了224.6台,农民家庭也达到134台,电风扇进入了每一个城乡家庭。

  电风扇虽然能够免除人们的摇扇之苦,但在高温天气里,它吹出的风也是热的。人们盼望拥有一台能够制造凉爽空气的神奇机器——空调器。19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空调器开始进入少部分南京家庭。由于普及度不高,直到1996年,它才被列入统计范围,出现在统计年鉴中。这一年,南京每百户城市家庭拥有空调器36.3台,也就是说大约每三户家庭中,有一户能在三伏天里盖着空调毯入眠。阻碍另外三分之二的南京家庭拥有空调器的,还是相对高昂的价格:1996年一台壁挂式20KW空调器的价格为5512.5元,是当时一名南京城市居民11.8个月的收入。

  之后,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空调的普及进入了快车道,1997年,南京每百户城市家庭有空调53.3台,比上年增长了46.8%;1999年,达到了67.7台;2003年,又达到120.8台,空调继电风扇之后,进入了每一个南京城市居民的家庭。空调器在南京农村的普及要稍慢一些,但也在2011年完成了家庭的全覆盖。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