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军
看到蒸榆钱儿,悠然忆滋味,美好忆童年。
榆钱儿,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豫东的农历二月下旬,榆树枝条上开始出钱儿,成簇成串,衬着蓝天,一抹的油绿,养眼馋嘴。
榆钱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含有钙和磷这两种无机盐等矿物质,营养丰富,食用方法可煮粥、做馅料、生食。榆钱儿撸下来即可食用,既可生吃,也可熟食。生吃满嘴清香,甘甜可口。假以杂面粉拌匀,蒸熟蒜拌,味道鲜美,余味无穷。由于榆钱儿与“余钱”的谐音,就有了吃榆钱儿有余钱的说法,颇得人们喜爱。
中医认为,榆钱儿性平,味甘微辛。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肿、杀虫祛菌等功效。所以,城里人对榆钱儿尤爱有加,赞不绝口,奉为上品。如若发现哪里有一棵榆树,不知多少人对它窥探觊觎。瞧!一棵老榆树下的人们,个个都是“吃货”相十足,打杆折枝,攀缘爬树。一扫往日那矜持斯文的“文明人”形象,手脚麻利,互不相让,喜形于色,笑声阵阵。个个都想采摘到手,品尝食用,体验刺激味蕾带来的美好!
捋榆钱儿,童孩难忘!
上世纪70年代的豫东农村,春分一到,人们翘首以盼,渴盼榆树早早长出榆钱儿。当一串串、一嘟噜嫩绿的榆钱儿,垂帘抛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时,男女老幼纷纷登场,或捋、或摘、或掐……但是,为了来年还吃榆钱儿,却无一人折枝断绺。榆钱儿进过各家,由榆钱衍生出的各种美食便摆上了农村聚餐的饭桌。最难忘是榆钱儿馍,馍不大,配的蒜汁,一旦榆钱儿馍进了饭桌,哪怕是一大筐,顷刻间也会被四邻八舍的乡亲拿完。大家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待春去夏来,榆钱儿谢幕,化作泥土孕来年。榆树上又长满榆叶,乡下人的世界里便上演了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画面:捋榆叶下锅,捋榆叶做馍。还有,揭下老、残、断枝的榆树里皮,用石臼捣碎成粉末,掺入面粉,擀成面条,滑溜爽口。
岁月流转,民富国强,那些艰辛的过往已成为人们的怀旧记忆。眼下,人们在厌倦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之后,诸如榆钱、槐花、野菜等却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今年,城里的榆钱儿已是25元一斤,也难怪,这城里人不惜大老远开车到乡下采摘或购买。往昔的野菜也顿时身价百倍,竟来了一个华丽转身,令人不敢小觑。若论乡村振兴,说到这产业、乡土、乡情、乡韵、乡俗……榆钱儿、野菜也定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走过童年,奔过天命。能吃上榆钱儿,是人们享用了大自然的馈赠。能亲手捋一把榆钱儿,是敬畏大自然的轻轻慰抚。
春望油然,天本无头,彩云驻留。地本无厚,披绿遮沟。
不知不觉,北山的榆钱儿又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