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秀琴 /文
“十五”时期是整个国民经济新一轮的上升期,同时也是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虽然其间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但由于国家适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了经济中的大起大落,工业经济继续朝着健康平稳较快的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迈上万亿元的新台阶。工业经济在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生产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时期,尤其是后3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期,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6190亿元,比2000年增加36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5%,平均每年增长10.9%,比“九五”时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8%,比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6425亿元,比2000年增加42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6.7%。 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3年保持在30-40%的速度增长,其增幅远远高于同期的生产增幅,速度效益型模式得到初步改善。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213亿元,比2000年的4262亿元接近翻一番;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342亿元;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2000年增加10100亿元,增长2.4倍。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4593亿元,比2000年增加162279亿元,增长2倍;资产达240773亿元,增加116789亿元,增长94.2%。2000-2005年各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118%、122%、130%、147%、164%和177%,呈迅速上升之势,5年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达到或超过“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时期,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工业行业产能增加较快,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末,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加11191亿千瓦小时;原油1.81亿吨,增加1800万吨;化肥5220万吨,增加2034万吨;钢3.52亿吨,增加2.24亿吨;水泥10.64亿吨,增加4.67亿吨;乙烯756万吨,增加286万吨;汽车571万辆,增加363万辆。其中部分产品提前实现“十五”目标。 四、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十五”时期,非公经济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按规模以上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2005年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继续有所上升。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1.4%上升到2005年的46.5%,上升了25.1个百分点。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纯国有企业的比重继续下降,2005年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1.7%,比“九五”末又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五、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1)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十五”正是我国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点比较明显。2005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45841亿元,比2000年增加31662亿元,所占比重达69%,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总量看,排在前5位的仍是重工业,它们依次为电子通信、冶金、电力、化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总量比重39.6%,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2)煤电油运得到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瓶颈制约减弱。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2年逐步开始提速,近两年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煤炭产量不断增加。2000年原煤产量13亿吨,2005年21.9亿吨,5年时间增加了8.9亿吨。电力投资自2003年逐年增加,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5亿千瓦,比2000年增加了1.8亿千瓦左右。铁路营运里程由2000年的6.87万公里增加到7.5万公里,高速公路由1.63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长达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煤电油运紧张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3)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工业的主要支柱。占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近80%的电子通信行业,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电子通信业实现销售收入2645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10.8%,比2000年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成为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主要产品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生物产业也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航空航天产业全面推进,较为完整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六、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 “十五”时期,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6228家,比2000年增加了4923家。其利润总额、销售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的72.7%、65.4%和70.9%,与2000年相比,利润总额增加了2.4倍,销售收入增加了2.3倍,资产总计增长了98.2%。 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力度加大 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和取缔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电石、焦炭、铁合金和小水泥生产线,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基本淘汰。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到40%左右,钢材板带材比重已接近40%。数控机床、30万千瓦以上发电设备、数字仪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大型和成套机电设备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加快增长态势。 “十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近两年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逐步显现;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