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琳/文
近日,一则题为《人社部: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7%》的新闻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微博等网络空间中流传甚广,标题中不足一成的大学生就业率极为抓人眼球。这则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7月25日召开的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所作的相关报道称:“据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介绍,上半年有97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其中高校毕业生56万”,并继而指出,“56万仅仅是727万毕业生中的7%,不足一成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 然而,“7%”这个关键数据,却与此前由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的初次就业率大相径庭,令人存疑。翻看人社部该次新闻发布会的文字实录才发现:“56万”并非指全国范围内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总人数,而是特指在人社部组织20多万家民营企业参加的2014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中所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总规模。如此地断章取义、谬之千里,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笔者看到,在该则报道众多的网络发布源当中,不乏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网络门户。失实新闻的炮制者固然“坑爹”,而不少主流媒体竟俨然成为失实新闻的“放大器”,着实令人遗憾。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社会公众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无可取代的主要渠道。而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抑或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衍生传播渠道,因其线下多年积累的受众群与信誉度,无疑是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尚可信赖的信息源。倘若这些媒体的从业者担负不起“追根溯源”的职责,绝大多数受众更加“无暇”甚至“无力”去一一核实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那么,虚假、失实新闻便会在一次次轻巧的鼠标点击中,“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传播泛滥。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改革深水区,也正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新闻媒体理应正视自己的力量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职责。而网络新闻媒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任由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网络上悄然流转,便是“把关人”阵地的“失守”,将导致公众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情感虚掷,乃至决策失准,可以说祸害无穷。 因此,网络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网络媒体亟须建立健全“把关人”制度。一方面,媒体要加强自律,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流程与机制,对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不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从业道德。另一方面,管理机构对于网络虚假新闻传播的惩戒及问责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强新形势下的新闻监管和媒体自律,厘清虚假信息在制作、传播过程中的责任主体与责任追究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