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雄/文
连日来,北京笼罩在浓浓的雾霾之中。多处近在咫尺的高楼大厦变得影影绰绰,白天汽车出行也不得不开着小灯行驶,大量上班人群戴上了口罩。不只是北京,最近全国近1/7的国土都遭遇了雾霾天气。全国范围内的雾霾天气,折射出经济发展之惑,民生之痛。 雾霾天气的形成,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面来看,有不利气候条件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的集中显现。这里面,既有经济发展方式中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的原因,也有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及各种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的因素。因此,雾霾天气的治理,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其一,要切实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府管理层面,要体现鲜明的政策导向,大张旗鼓地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高科技产业,鼓励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减少排放,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其二,要从政府目标责任、干部政绩考核和人大专项监督等方面,完善地方政府对大气环境质量负责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工作,重点抓重污染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出重拳、用猛药、打组合拳。尤其要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环境保护与政绩考核挂钩。 其三,雾霾治理,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还要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民众参与环保的责任意识。要建立一个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教育机制,倡议公众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导致高碳排放的奢侈品消费;在空气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尽量不开车,不增加新的污染源,等等。这些对于改善大气质量,都善莫大焉。 只有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将治污环保落到实处,减少雾霾天气出现的几率,还民众一片蓝天、一个健康生活的环境,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