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文
商务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连续4周出现上涨,近一个月累计上涨9.8%。这与一个月之前蔬菜价格下跌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部分地区的卷心菜、白菜等“大众菜”出现了滞销,山东等地甚至出现2分钱一斤的白菜也没人买的情况。近年来,蔬菜价格之所以连续出现上下波动较大的现象,根源在于蔬菜生产与流通中的两个久而未决的老问题。在生产方面,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适应农业市场化的大背景。对于多数菜农而言,基本上都是跟风种植,眼下什么价格高就种什么,这种盲目种植的结果就是产量过大,造成价格下跌。在流通领域,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中间经历了菜农、收购商、批发商等多重流通环节,产、运、销多道环节层层加价,成为当下蔬菜市场的普遍现象。 对此,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要保护菜农利益,稳定菜价,防止这种菜价波动幅度过大现象的交替性发生,需要我国尽快建立调节供需、稳定菜价的长效机制,其关键就在于做好存储与流通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尽快建立蔬菜储备制度。去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曾研究部署“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到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从实施情况来看,北京、天津、青岛等一些城市虽然已经试行蔬菜储备制度,并初见成效,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蔬菜储备制度的建设总体上仍然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希望上级政府帮助解决或部分解决建设资金的问题,积极性普遍不高。 其次是要尽快解决流通环节中的诸多问题。商务部近年来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的流通模式,这种流通模式为菜农打开了销路,降低了流通费用,也有利于超市找到稳定的货源。但其明显的不足是:许多超市并不是“包销”,而是“代售”,如果菜卖不出去还会退货;另外超市采购量有限,菜农更多的菜还是要通过传统方式来卖掉。因此,需要有关方面从降低物流、运输等费用方面寻求更为有效的办法。 经济学理论认为,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供需情况就会千变万化,价格波动就永远存在。但蔬菜价格近年来大幅波动的现实表明,农业经济是弱质的,小农经济更无法适应大市场。在农业市场化的今天,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更大作为,在积极引导农民生产、减少农产品生产盲目性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加强储备、促进流通等方式,调解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有效帮助农民应对蔬菜供求变化与价格波动,保持菜价在合理范围的相对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