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志强/文
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民间投资增速一路下滑的走势并没有因6月份的小幅反弹而明显改观,但投资的结构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民企数量猛增成为上半年简政放权等系列改革措施收获的最大亮点,但政策落实“中梗阻”的问题也随着国务院的大范围督查而展露无遗。加速转型,需要大智慧,更要下大决心。
民间投资仍处低位 投资结构在改善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路下滑,1-2月为21.5%、1-3月20.9%,1-4月20.4%,1-5月19.9%,虽然1-6月小幅反弹至20.1%,但与去年1-6月的23.4%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目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尚未被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从结构上看,结构转型仍在稳步推进。一是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底的61.4%,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5.1%,延续了近年来稳步上升的势头。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民间投资比重的稳步上升,更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是民间投资内部第三产业的占比有所提升。1-6月份第三产业的民间投资占到了整个民间投资的46.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整个民间投资的比重则从去年1-6月份的51.3%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50.3%。 三是第三产业民间投资的增速超过第二产业。1-6月份,第三产业民间投资的增速为22%,比第二产业民间投资17.8%的增速高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增速较快,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转型方向一致。
简政放权 民企数量猛增
上半年民间投资最大的亮点,就是3月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民间投资热情迸发,私营企业数量及资本增长强劲。2014年3-6月,新登记注册内资企业125.74万户,同比增长67.77%。其中,私营企业120万户,同比增长70.14%,注册资本(金)5.09万亿元,同比增长91.2%。民企猛增,不仅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提振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据统计,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实施的审批事项为1235项,其中行政许可审批86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369项。截至目前,新一届中央政府至少已下放了468项行政审批事项。李克强总理表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在去年承诺削减1/3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今年国务院选择确定了36个重点部委,要求其将削减比例提高到1/2。
政策落实须打通“最后一公里”
然而,并非所有的简政放权都会立竿见影。从最早的非公36条开始,民间投资就饱受“弹簧门”、“玻璃门”之苦。国家行政学院某教授比喻,简政放权,就像一个人右手砍左手,其难因其痛。说到底,还是部门利益在作祟。 6月25日起,国务院抽调百余人,派出8个督查组,分别对27个中央部委及16个地方省市展开简政放权、减负稳增、扶贫就业、养老环保等方面的督查。督查中了解到,简政放权“干货”不多,执行不到位问题反映强烈。某部委在简政放权督查中被点名批评“进度滞后,贡献率低”。政策落实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 应当说,造成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有多种。除了地方、部门利益坐大,对中央政令消极应对的原因外,公众监督缺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央的许多政策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销声匿迹”,是因为采取的是内部传达的形式,没有让相关社会群体充分了解,无法让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与中央精神形成呼应,致使出现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甚至“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因此,增强社会公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加大政策执行的舆论监督,以对政策执行者形成倒逼效应,应当是增强政策执行力的有效手段。以简政放权为例,不妨将正在实施的审批事项全部公开,让公众公开讨论审批事项的合理与否,让一些不合理、理应消除的审批事项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从而倒逼相关部门、地方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还应严正法纪,加大对“为官不为”、“尸位素餐”等行为的惩戒力度,确保政令畅通,确保政府部门“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