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 本报记者 孙志强/文
三季度GDP增长6.9%,略低于7%。这引发了一些人对我国经济的担忧。如何看待这个6.9%,对于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握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相当重要。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如何理解这个“7%左右”? 与预期目标仅差0.1%,属正常范围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有它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任何规划或者调控都是一种引导而非绝对掌控。尤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经济的发展深受国际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规划目标都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而非非我莫属的“硬杠杠”。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既考虑了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现实的各种可能。前三季度GDP增长6.9%,与7%只差了0.1%,但仍属“7%左右”的正常范围,经济发展并未偏离年初的预期方向。 而从全球范围看,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情况下,我国接近7%的增速,仍是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今年上半年,美国GDP同比增长2.7%,欧元区1.2%,日本0.7%,都是较低速度。金砖四国中,俄罗斯-4.6%,巴西-2.6%,两个大国都是负增长;南非1.2%,低速增长;只有印度增速比较高,7%,与我国相当。因此,我国6.9%的增速,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稳的速度。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大势平稳 就三季度的其他主要指标来看,就业、收入、农业生产、物价、消费等各项主要数据,都显示了中国经济稳的基本面没有变。 一是就业稳。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今年就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从三季度的情况看,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显现,但由于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创新,我国就业形势仍然保持总体稳定。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7554万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尽管8、9月份正逢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旺季,但9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稳定在5.2%左右。就业稳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二是物价稳。物价稳是百姓收入增长带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今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适度增长,商品市场供需总体平衡,加上农业生产丰收,居民消费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与上半年的1.3%基本持平。分月度来看,7、8、9月,CPI分别上涨1.6%、2.0%和1.6%,保持基本平稳。 三是收入稳。尽管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居民收入仍能保持较快增长,跑赢了GDP。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继续高于同期GDP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一方面,这与就业比预期好、工资率不断上升、城乡居民劳动报酬收入比较坚挺有关;另一方面,从政策因素看,工资标准提高、养老保险补助增加、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等措施,使收入分配更多向百姓倾斜,让城乡居民获得了更多的实惠。 四是消费稳。尽管投资增速回落,出口增速回落,但是消费增长相对比较稳健。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080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速逐月提高,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一些行业如旅游、保健、卫生、教育、医疗等增长速度都非常快。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大体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五是农业稳。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今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14107万吨,比上年增加447万吨,增长3.3%。秋粮面积增加,长势较好,有望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尽管我们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但我国经济的总体运行仍是比较平稳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大势没有改变,这为我们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孕育发展新动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