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多举措做强做大实体经济 □ 陈泓 谭鹏成/文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紧紧围绕壮大企业、提升产业、发展实体,进一步聚力创新,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开放,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取得了良好成效。 产业强市 企业焕发新活力 2016年,产业强市首要战略在江阴铿锵落地,使这座以实体经济为本、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如虎添翼。在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开票销售共有16家企业超过百亿元,入库税金共有4家企业超过10亿元。江阴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883.7亿元,实现利税392.7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和78.5%,为江阴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起到了“顶梁柱”的支撑作用。 在重点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全市面广量大的企业“军团”很快形成了全力以赴抓技改、引人才、拓市场、创品牌的共识,初步形成了以冶金、纺织、石化新材料、车船海工装备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16年,江阴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4666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法尔胜、双良荣获2016年“中国工业大奖”,兴澄特钢、阳光集团荣获2016年“全球卓越绩效奖”。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走势在苏南地区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大中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突出。 大企业大集团活跃度的提升,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119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7家,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7家,新增申请专利1853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693件,同比增长69.4%),授权专利4912件。江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19件。江阴市获评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 抢抓机遇 资本市场再掘金 2016年,江阴着力抢抓当前资本经营重大机遇,将企业上市作为集聚发展要素、优化治理结构、扩大品牌效应的重要途径,推动一批企业走向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比翼齐飞。“江阴板块”再次驶上资本经营的“快车道”,“唤醒”转型升级洪荒之力,助推产业强市不断跃上新台阶。 2016年下半年,江阴保持每月新增1家企业上市的节奏,“江阴板块”再次震动资本市场。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总量分别扩容至42家和44家,全年江阴上市、挂牌企业直接融资120.7亿元。 除了上市挂牌外,江阴还在资本市场上多路并发,全面统筹重组并购、股权投资、短期债券等金融资源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壮大资本总量。在重组并购方面,引导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利用资本经营工具及其衍生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快速裂变发展、可持续发展。在股权投资方面,鼓励国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江阴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或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直接投入拟上市企业。 错位发展 民营企业频发力 快人一步,踩准市场节奏,抓住市场错位发展机会,江阴民营企业频频发力,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优势,通过引进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业内龙头,携手在澄投资发展,形成了“以资引资、以企引企”的良好氛围。2016年度,江阴完成到位外资10.55亿美元,创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利用外资新纪录。 近年来,江阴长电科技与中芯国际合资合作设立中芯长电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再次收购了总部位于新加坡、在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排名前三位的星科金朋公司,并在江阴设立江阴星科金朋半导体有限公司。在兼并重组领域,天江药业引进香港上市企业中国中药有限公司进行股权并购,并购溢价超过10亿美元,大量外资由此涌入江阴。在融资租赁领域,江苏华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江苏华中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江苏三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江苏兴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等先后成立,在引入大量外资的同时,有力助推了江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在外资涌入的带动下,一大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其中,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2016年,江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4.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