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长三角各城市发展路径 ■ 闵新华/文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中高速增长已成为新常态,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特征。虽然在总量上,湖州市与周边城市差距仍然较大,但发展速度上,部分指标位次不断前移。 “十三五”期间,湖州市应在新常态下抢抓区域经济转型的机遇,学习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取长补短,奋力赶超,提升湖州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经济继续领跑全国 湖州增速前移 2016年上半年,长三角城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服务业发展依然强劲,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 2016年上半年,长三角16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79万亿元,增长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运行。16个城市中10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超过2000亿元,超过城市总数的六成,其中,总量列前五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12957亿元)、苏州(7557亿元)、杭州(5021亿元)、南京(4876亿元)和无锡(4412亿元)。 16个城市中除绍兴市增速4.8%低于全国平均外,其他15个城市增速均高于或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速也在调整换挡,2016年江苏版块8个城市增速普遍较高且相对比较均衡;浙江版块发展不够均衡,增速高低差异较大。湖州市经济总量列第15位,增速列第九位,较上年同期前移一位。 从工业增长速度看,16个城市中3个城市增幅达到两位数,除上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外,其他15个城市均实现了正增长,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的有9个城市,回落的有7个。2016年上半年,湖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列第七位,较上年同期前移一位。 此外,2016年上半年16个城市服务业增加值达3.13万亿元,增长10.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1%,稳定维持“三、二、一”产业结构。湖州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列第15位,增速列第十位。 2016年上半年,16个城市固定资产投资2.93万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呈现了固投逐步加快的迹象。湖州市固投总量列第15位,增速列第三位,比上年同期前移4位。 发展经济各城市各有高招 值得湖州借鉴 湖州市周边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和起点不同,但对“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都比较高,在接轨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产业、助推企业发展、加快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是抢抓机遇,接轨重大战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和长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出台,各城市利用自身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纷纷参与国家重大战略。 比如,嘉兴市接轨上海开展基础设施、规划政策、人才科技、产业合作、开放平台、公共服务、合作交流七大对接行动。出台的《2016年嘉兴市深化接轨上海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具体接轨上海的目标和任务。 镇江市对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江海联动,港产城融合”,推动国家级综保区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区港联动,使黄金资源带来黄金效益。 湖州市也应借鉴经验,加强与上海在平台、科技、人才、资本、产业、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和全球性中心城市建设。 二是聚焦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在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长三角城市抓住新兴业态培育增长点,有效支撑经济全面发展。湖州市也正夯实化妆品、新能源、绿色家居、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产业集群的行业引领作用。 金华市确定以五大千亿产业为核心的5+X主导产业体系。五大千亿产业分别是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影视时尚和休闲旅游服务。2016年上半年,五大千亿产业实现规上产值2124亿元,增长8.4%;税收111亿元,增长9.1%。 芜湖市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首位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由此带动芜湖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2016年上半年,首位产业实现增加值324亿元,增长14.2%,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7.4%,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三是精准帮扶,助推企业发展。嘉兴市、金华市等城市值得学习借鉴。 嘉兴市专门制定了《嘉兴银行业分类帮扶困难企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分类帮扶、政策支持、打击逃废债、组织领导四方面的具体措施,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帮扶困难企业的能力,盘活存量资源,支持新常态下实体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金华市2016年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包括七个方面、31条具体内容,囊括大中微和工业服务业等各类行业企业,涵盖实体经济目前在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同时,对带动广、创新强、前景好、发展优的企业给予倾斜。 马鞍山市着力完善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实现服务企业全覆盖。该市对10个县区、开发园区,12个行业主管部门,66个承担服务企业任务的部门单位和7个服务企业顾问团牵头单位进行考核。2016年以来,组织了7个帮扶顾问团,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总团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团长,带领各级干部累计走访企业13462户,收集各类诉求4085项,已协调解决3629项。 四是多措并举,加快创新驱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创新方面尤其如此。吸纳其他城市经验,培育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才能增强湖州经济奋力赶超的新动能。 镇江市推进科技创新一条街载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成“一区十四园”空间布局规划,深入推进“金山英才”计划,创新驱动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1%,居浙江省第一位。同时,以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重点,加快构建多层次、接力式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 嘉兴市创新主体持续涌现。2016年上半年,全市新设市场主体(企业)10321户,个体工商户2.62万户;财政用于科技方面支出增长18.4%,R&D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5%。 马鞍山市为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出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计划,并实行“科技创新券”制度。2015年马鞍山有156家企业获批兑现1266万元科技创新券,拉动了企业购买成果、购买设备、购买科技服务三类科技活动支出近1亿元,带动比例达1∶8。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湖州市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现实优势将日益显现,应借鉴长三角其他城市经验,开阔思路,创新路径,努力实现赶超发展。 (作者单位:湖州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