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大同与洛阳 ■ 本报记者 杨敬/文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曾经为新中国作出过重大贡献,如今却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境地。 河南省的洛阳市,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座被重新塑造的城市变化之大不亚于北京和上海。它一举跻身国家十大重工业基地,“一五”计划中,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7个重工业项目被安排在这里。这个在传统产业结构的层面上是“共和国长子”的工业重镇,已辉煌不再。洛阳被这种资源密集、能源密集、蓝领密集、污染密集的重工业拖得疲惫。 转型是这两个城市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发展旅游业:两市共同的选择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洛阳被称为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 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永续资源。 今年大同“两会”上,市政府决定,作为典型资源城市,大同将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新兴主导产业之一,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经济增长点。大同市新编制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勾画出文化旅游业发展蓝图,核心目标是,从2016年起,旅游接待量年均增长15%,到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到2018年度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推动大同全面振兴。 2016年6月,大同古城内,耗资数百亿元、规模达3.28平方公里的明代古城仍在修复当中。 2015年,洛阳积极适应新常态,突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市年度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全市旅游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在洛阳人看来,旅游业发展至今,已进入自助游、休闲游时代,单一的景区观光游已难以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唯有跳出旅游抓旅游,把城市作为最大的休闲基地规划建设,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才能实现产城融合、景城融合,走向大市场、大产业。他们决心把旅游产业作为统领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提升第一产业的战略支撑,形成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提服务、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交通围绕旅游保便捷、创建围绕旅游造环境、金融围绕旅游聚资金的良好氛围,凝聚全市上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发展合力。 大同:从“黑色”走向“绿色” 大同是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如今产业结构单一的经济格局。目前,这种格局已经严重制约着大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随着侏罗纪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其形势更加严峻。 近代以来,大同因煤而兴,其煤炭储量高达718亿吨,位居中国产煤城市之首。以往,在大同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同煤集团贡献超过50%。而时至今日,“一煤独大”模式难以为继。在“煤炭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企融资成本偏高,对于煤炭工人而言,“煤炭寒流”带来是收入减少、转岗分流。 今年初,大同市政府正式下发《大同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6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年全市转型综改“2333”目标任务,即20项重大改革、30项重大事项、30个重大项目、3项重大课题。 2016年6月27日,国家能源局“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项目——山西大同左云10万千瓦光伏发电PC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不仅为大同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创新、绿色、开放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还对采煤沉陷区产业化综合治理、促进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对大同而言,它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仅是煤炭,面对经济转型,还有其他的“富矿”等待开发。 洛阳:从“重”走向“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洛阳之所以成为工业基地,毫无疑问有备战方面的考虑。沿黄河、陇海一线的重工业基地位于中国的腹地,距离东部边界较远,而且工业所需要的水源充足,铁路运输也非常便利。另外,洛阳一带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 洛阳玻璃厂、石化总厂等洛阳“十大厂矿”,都属于生产机械、建材等生产资料的前端行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启动为它们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洛阳作为中部地区传统重化工业城市,受产能过剩等影响,工业增长承压。2015年,洛阳工业用电量降幅连续9个月收窄,全年同比下降5.57%;作为洛阳重化工支柱之一的石油化工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689.1亿元,同比下跌18.6%。 事实上,洛阳的经济转型之路早已开始,数据显示,2015年洛阳市规模以上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3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0亿元,同比增长28.5%。 日前,洛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现代物流业、高端石油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业、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六个实施方案,发展现代物流、高端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6%,高于全市工业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6%,高于全市工业6.9个百分点。 近日,在国内某主流生产厂商车间内,一台手机盖板玻璃自动检测装备的调试进入尾声。该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研发,这标志着国内第一台可对覆膜后的手机盖板玻璃进行自动检测的设备即将面世。 洛阳借传统工业优势,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市委、市场政府明确要求,要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注重引导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向工业领域、农业领域融合和渗透,充分发挥综合带动作用,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两座曾经为新中国创造过辉煌的城市,正在经历阵痛,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